偶然在網上看到一位父親抒寫他家寶寶成長的教育與培養的文章,文章內容都透漏出這位父親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視。
人們常常提倡孩子盡早學習,著眼培養興趣、發掘潛能。而這位父親寫了這么一段話:“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孩子,要以孩子為中心,讓孩子當演員,家長充其量當個導演。不要動不動對孩子發號施令,指手畫腳,干涉孩子,打亂他們的步驟,分散注意力,剝奪他們自主的選擇。”
這讓小編回憶起幾年前給阿姨家4歲的寶寶買的一個拼裝玩具,買這個玩具的初衷是想寶寶學習動手能力,再加上這個玩具還是個環保掃地車,小編覺得還能加強寶寶對環境保護意識,玩具是塑料的,表面有彩色的圖案,這更吸引寶寶,最后玩具拿到手的時候,寶寶很開心,拿出來之后發現有“好多零件”,小編表示有點苦惱,(OS:想著這得組裝多久),因為本意是想寶寶學習動手能力,所以過程中小編都是常常問寶寶我們下一步是組裝哪里!這個形狀是放這里嗎?不過寶寶說的最多的是:“姐姐,什么時候裝車輪?”小編的回答是:“快了。”可我沒想到車輪是最后一步裝的,咳咳,組裝用了至少兩個小時完成的。有兩點很欣慰,1、寶寶非常有耐心;2、寶寶參與完成;3、小編在寶寶的協助下完成了人生第一個長達兩個小時拼裝玩具。(中間有個小插曲有點有趣,但小編想留著自己回憶,拼裝玩具的圖小編發出來分享一下)
其實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,但總的來說,不外乎符合規律的和違背規律的兩種。能達到理想目的的方式只有一種,就是符合規律的教育方式。怎么判斷符合不符合規律呢?如果單純從教育的內容上看,重點應該看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了他最需要的東西。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同階段需要不同。好的教育,最根本的是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,給他最想要最需要的東西。難嗎?看上去不難。容易嗎?做起來肯定不容易。
現在的小孩對玩具的熱愛依舊非常熾烈,家長不能僅僅只是覺得玩具是一種消遣又昂貴的物品,像現在的卡片,上面有豐富的色彩圖案與文字,小孩都喜歡鮮艷的顏色,這樣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,還有積木,表面都打印了圖案,寶寶會根據一幅圖把積木拼裝到一起。玩具之所以能吸引到小孩,是因為表面有豐富的色彩圖案與文字,所以現在生產玩具的廠家都是用的玩具打印機打印圖案跟文字,環保設備,環保墨水,小孩接觸都很放心。